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在文物的世界里穿越

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自中国智谷的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不仅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获得了全方位的保护,同时还通过创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官体

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自中国智谷的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不仅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获得了全方位的保护,同时还通过创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官体验的方式,让散发着远古气息的文物“活了过来”。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big data intelligence, ZH.LIOXS from China Intelligence Valley not only safeguards the cultural relics of 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 in an all-round way, but also enables cultural relics“come to life”by presenting people with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 through visual, auditory and tactile ways.

用智能系统保护文物,一键了解所有文物,VR、AR穿越回明清老重庆……科技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断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落户于中国智谷的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文物预防性保护、智慧博物馆研发,他们希望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

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

To Safeguard the Cultural Relics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调控系统’不仅能监测文物所处环境数据,还能依据不同文物的不同要求,对文物所处环境进行订制化的自动调控。”作为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曾轶哲对这套系统很熟悉。

在曾轶哲的电脑中,我们见到了这套系统应用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界面,其中就有“书画装裱室”“临时展厅”“壮丽三峡厅”等。

曾轶哲滑动鼠标,点击“书画”展厅后,我们看到了陈列在展厅内的历代名家作品。除此之外,电脑屏幕上还显示了许多淡绿色的实心圆圈。

“这些绿色圆圈代表了在专区内放置的传感器,比如T/h表示的是相对湿度, VOC表示挥发性有机物,此外还有紫外线、光照等等。”曾轶哲接着把鼠标移动到一个绿色的圆圈上,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相对湿度:56%;温度:24.1℃;光照:76lx……”

“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比较大,比如纸质的温湿度阈值在35%~65%。如果超过这个值,绿色圆圈就会变成橙色,并且发出预警。”曾轶哲指着电脑右上角一个灯状的图标说,“这个图标到时也会由绿色变成橙色。工作人员看到报警后,就会通过系统调整文物所处的微环境,直至恢复到正常阈值范围内。”

作为“重庆市第二批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由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调控系统”是以文物为核心建立的一套由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设备等组成的环境监测调控系统,对博物馆内的文物保护环境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自动调节改善文物保护的环境,从而达到延长文物保存寿命的目的。

智慧“魔墙”有魔力

Smart“Magic Walls”Have Magic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一个由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搭建的智慧博物馆,展示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成果。

九月的一个周末,我们来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一面“互动展示魔墙”前,聚集了不少小朋友,他们好奇地点击着屏幕上不断出现的文物图片。

这块“魔墙”,就是智慧博物馆的产物。

虽然它只有10平方米左右,却展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贵馆藏文物和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图文介绍。

站在“魔墙”前,参观者面前不断涌现出这种文物图片。

当一位参观者点击“‘巫山人’下颚骨化石”时,“魔墙”上就出现了该化石文物的藏品图片和360度高还原的展品3D数据。

这块“魔墙”还有检索功能,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搜索到相应的文物资料。对感兴趣的文物,参观者还可以扫描二维码,随时把文物图片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慢慢欣赏。

“这得仰仗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与展示系统,它通过采集现有文物信息目录数据、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化等数据,形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数据资源中心。”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文保装备部技术总监郭青松解释。

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完成了300件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数字化采集加工、纹理拍摄以及后期处理,能够最大限度还原珍贵文物。

VR、AR让文物“活起来”

VR and AR Enable Cultural Relics“Come to Life”

在智慧博物馆,我们还发现了云计算、大数据、AR、VR等“黑科技”的应用。

依靠前沿技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融合、智能、开放”的理念,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全新、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成功让文物“复活”。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网址: http://www.dlxtbhykzzz.cn/qikandaodu/2021/0322/776.html



上一篇: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
下一篇:美国辉门全球领先的动力系统和安全技术供应商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投稿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编辑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版面费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论文发表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