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国电南瑞梁顺: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网侧解决方案

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双碳”目标与能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配电网也逐渐向含有大量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样柔性负荷,信息物理社会深度融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演变。新的形态下配电网呈现出新特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配电网也逐渐向含有大量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样柔性负荷,信息物理社会深度融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演变。新的形态下配电网呈现出新特征,所以需要有新的解决方案。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配电分公司技术支持部经理梁顺在《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网侧解决方案》报告中,提出双碳背景下新一代配网技术发展思路:利用数字物理信息新技术,构建区域CPSSE!

为推动配电网科研成果落地实施,推进数字化配电技术创新发展,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北极星电力网联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21年6月8-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以“数字化转型·建绿色配电网”为主题的“第二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学社APP对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

更多会议现场资讯详情点击

梁顺: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网侧的解决方案。上午汇报的内容分成三大块。

建设背景

首先回顾一下,国家这几年来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我们能够看到关于能源革命、智能电网的建设、能源体系的变化在持续性的推进,包括从2014年6月份开始提出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到2021年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在走,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体系战略也是逐步在清晰,不断充实电网发展的新内容、新概念和新技术。从2014年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到16年提出了再电气化,到2020年提出来构建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紧密贴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配电网也逐渐向含有大量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样柔性负荷,信息物理社会深度融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演变。包括现在一直在提的多源融合、多能耦合,基本上它构成了区域能源互联网关键的要素。不同于传统的以电为单一的能源去考虑,现在加入了非能源系统和非电能源系统,再加上外部的政府、用户、金融、交通等等一系列的信息领域,都融入到互联网建设要素里面去了。

在双高和“双碳”的形势下,新形态配网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系统的电力电子化,伴随新能源等规模化接入,导致配电系统越发电力电子化,惯量低,对扰动的耐受力下降。

二是运行方式多样化,交直流混联、源荷不确定性等,导致配电网运行方式将更加多样化,潮流双向化。

三是多维耦合复杂化,物理系统包含相互耦合影响的冷热电气等多能源形式,且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以及社会系统深度融合。

四是感知数据异构化,感知数据不仅包含结构化的状态数据和环境数据,也包含非结构化的视频、音频、图像和文本数据等,导致多源数据具有异构性。

五是源荷界限模糊化,伴随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需求响应的不断普及,源荷界限更加模糊。

六是分布式资源规模化,包含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微能源系统、虚拟电厂、储能装置、柔性负荷等海量的分布式柔性可控资源,规模大、容量小,分布在不同层级母线节点上。

建设思路

结合前面的情况,对于新一代配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利用数字物理信息新技术,构建区域CPSSE。得益于前期的电网建设,在智能配电网领域,我们基本上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或者相对完善的物理基础构架。这两年来开展的配电物联网建设,大量的感知设备、传感设备都为我们配电网构建了一个相对灵敏的触角,信息的全景感知逐步已成规模。后续我们需要做数字化转型,从设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逐步建立配电网智慧的大脑。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配网的弹性和韧性,建立配电网坚强的躯干,进一步抵御安全风险。应对“双碳”目标需求,我们需要提升碳中和能力,保障配电网持续循环发展。

在网架方面,配网将会演变成高度互联的网络结构,会以网格化方式来逐步演变成分层、分群、分区高度自治的网络化构建单元。运行控制方面,能够实现配电网区域自治和全局优化。系统层面需要打造非电能源系统,非能源系统、社会物理系统高度耦合的控制系统,整体构建能够实现多元互济网格化的配电网。

基于这个目标,在从感知层,更多的要引入物联网技术,在通讯层需要引入更多的5G、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在应用层需要引入更多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能够为我们实现前台使能、中台赋能、云边互动的管控系统,满足未来配电网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网址: http://www.dlxtbhykzzz.cn/zonghexinwen/2021/0610/917.html



上一篇:舒印彪: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
下一篇:兰州先行电力:农村发电系统的新能源开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投稿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编辑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版面费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论文发表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